在他的開創性著作中, 競爭之死:商業生態系統時代的領導與策略摩爾將商業生態系統定義為:「[……]一個由互動的組織和個人(商業世界的有機體)為基礎支持的經濟社區。經濟共同體為客戶生產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而客戶本身就是生態系統的成員。成員組織還包括供應商、主要生產商、競爭對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
並非所有生態系統都是一樣的
正如在自然界中一樣,並非所有商業生態系統都是相同的,並且無法保證生存。
商業生態系統的成功例子往往有一個主要的「協調者」來驅動生態系統,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協調者」的定義也可能有所不同,具體取決於生態系統及其參與者的具體情況。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每個商業生態系統都有其獨特的特徵和特徵——這是其不同且多樣化的成員和目標的結果。
Alphabet、亞馬遜、蘋果、Meta 和微軟等科技巨頭都是創建和領導供應商、客戶和免費第三方服務提供者的商業生態系統的知名公司,但這些並不是商業生態系統發揮作用的唯一例子。
世界著名的科技中心——矽谷、紐約、倫敦、新加坡、東京等——也被正確地描述為商業生態系統,儘管在這裡它們不一定是圍繞著一個主要協調者組織的。相反,它們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創新往往來自競爭激烈的新創企業,通常由尋求短期回報的私募股權基金資助。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中心也往往是世界頂級城市的代名詞,也是地球上生活和經商成本最高的地方之一。
科技園區為成功的商業生態系統提供了另一種蓬勃發展的模式,將志同道合的公司和企業的專業知識和資源與大學和地方政府聚集在一個物理場所,專門圍繞協作工作和長期價值創造的概念而建立。所有成員。
科技園區及其園區環境是創新蓬勃發展的天然家園。最先進的客製化研發實驗室與社區空間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營造出一個輕鬆、非正式的環境,支持協作。其目標是創造一個激勵創新、創意產生和問題解決的社區,並將新創意成功推向市場。另一個好處是,推動科技園區成功的綜效也能推動園區所在社區的長期永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