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許多城市都經歷了衰退,但它們並沒有變得默默無聞。自 21 世紀以來,許多歐洲地區城市憑藉著自身的戰略眼光、技術熟練的勞動力和政府支持,不斷重塑自我、振興經濟。雖然首都永遠是外國投資的重要切入點和中心,但二、三線城市繼續受到更多關注,因為它們通常提供更簡單的投資環境,成本更低,國家激勵措施以及更大的發展空間。
為了應對日益增多的一系列因素(如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環境壓力以及新興產業),這些曾經繁榮的工業城市如今已做好準備,滿足歐洲新興的需求和機遇,而且它們也知道這一點。
走進俄斯特拉發:從「鋼鐵之心」到高科技
俄斯特拉發是捷克共和國第三大城市,也是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地區的首府,是昔日工業重鎮轉型和發展能力的典範。
1873 年,在工業革命的高峰期,維特科維採礦業及鐵礦公司由薩洛蒙·邁耶·馮·羅斯柴爾德的繼承人在俄斯特拉發創立。它是奧匈帝國最大的煤炭和鋼鐵生產地,在動盪的 20 世紀始終保持強勁,為俄斯特拉發贏得了前捷克斯洛伐克「鋼鐵之心」的稱號。
正如許多其他煤炭和鋼鐵生產集群的情況一樣,20 世紀 90 年代為奧斯特拉發帶來了改變。新的經濟結構和環境問題導致該市的煤炭和鋼鐵產量大幅下降。
奧斯特拉發並未因此而淪為經濟無關緊要的城市,而是透過繼承其工業遺產和培育新的經濟生態系統,系統地實現了自身發展。正如該市副市長露西·巴蘭科娃·維拉莫娃 (Lucie Baránková Vilamová) 博士所說,與許多歐洲小型工業城市一樣,奧斯特拉發成為一個「等待轉型」的地方。 「積極的一面是強大的工業傳統和習慣於努力工作的人們,但主要的消極一面是重工業的衰落,這帶來了失業並造成了生態問題,」她回憶道。
成功的策略
根據維拉莫娃·巴蘭科娃 (Vilamová Baránková) 介紹,第一步是利用國家政府的激勵措施,鼓勵清理前工業遺址。隨後,他們與一家美國發展諮詢公司製定了一項戰略計劃,為該市提供建議,指導其如何設計和促進新的經濟成長。
奧斯特拉發大學人文地理與區域發展系主任 Petr Rumpel 解釋說,顧問建議該市開展兩個計畫。 “第一是成立經濟發展部門,負責吸引外部投資者,第二是為新投資者準備建築工地。”
CTP 中北摩拉維亞地區高級業務開發人員 Vojtěch Peřka 表示,同時,一些舊工業遺址的清理工作也已經開始。 「幸運的是,捷克政府在 20 世紀 90 年代為最先獲得棕地的人提供了大量資金和擔保,」他解釋道。
奧斯特拉發的大學也開始重組。例如,VŠB-TUO 之前專門從事採礦業。如今,該校的優勢領域包括電腦科學、經濟學以及材料科學與技術。
獲得投資人青睞
「俄斯特拉發在 2004 年左右才真正開始覺醒,」Baránková Vilamová 說。當時,外部投資者開始對這座城市進行評估,幾項重大的公共承諾對創造勢頭發揮了巨大作用。朗普爾特別提到的一點是:CTP 的創始人雷蒙沃斯 (Remon Vos) 早早採取行動,在城市南部進行了投資。
隨著投資者興趣的不斷增長,奧斯特拉發成功吸引了幾家知名的外國公司落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現代汽車,它在附近的諾索維採建造了一座裝配廠,僱用了 3,000 名員工,其次是韓國汽車製造商的一級供應商,又創造了 7,000 個就業崗位。
「現代的到來以及為現代工廠供應零件的眾多公司徹底改變了該地區。該地區以前依賴煤炭開採和煉鋼,現在成為 GDP 和勞動力市場最大份額與汽車行業相關的地區,」Baránková Vilamová 說道。